这间共享厨房,烹制家的味道

“今天想做点什么饭?”

“中午想给我妈妈做点西红柿鸡蛋肉丝面。”

10月12日上午11点,医院病员餐厅东侧的一间平房内陆续有人赶来,在这里上演锅碗瓢盆交响曲。

患者家属在“共享厨房”给亲人做饭。

在忙乱中忽略病痛

只专注于做好这一餐饭

近30平方米的厨房内,有6台电磁炉灶、2台大容量冷藏冰箱,炊具、各种调料一应俱全,还配备有电饭锅、电蒸锅和电煮锅等。切菜声、炒菜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充斥在厨房的每个角落,与升腾的油烟混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气氛。这里,就是医院刚刚为患者及家属开张的“共享厨房”,目的是让住院的患者吃上可口的饭菜,享受到“家的味道”。在这里,有专人专职管理,使用者支付极少的费用后,自带或在食堂采购食材,就能随时自己动手下厨,烹饪美味可口的饭菜。

12医院看到,来“共享厨房”做饭的人,有的提着购买好的食材,有的会直接在厨房进门处买点蔬菜、面条或肉等。西红柿、洋葱、山药,切好的土豆丝、青笋丝……医院“共享厨房”选菜区摆放着20多种蔬菜,选菜区对面的冰箱里还有鲜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馒头、面条等主食,以及切好的肉丝和未切好的生肉块供大家选择。冰箱一侧小料台上是蒜末、姜末、葱段、辣椒面等配料。

有的使用者对这里已轻车熟路,他们径直走到选菜区选完,称重付款后选择一个灶台,熟练地择菜、洗菜,接着把洗好的食材放到备菜区的案板上,手起刀落,切菜备菜,开始炒菜或煮面。放眼望去,炒菜区,油沾了水,在锅里噼里啪啦作响;煮粥区的两个大锅也正“咕咕”冒气,厨房中多个抽油烟机和风机同时作业,切菜、炒菜的声音不绝于耳,空气里弥漫着食物的鲜香。

医院的传统印象截然不同,这里更多的是浓浓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来这里的人,只专注于切菜、洗菜、炒菜、炖汤,关心火候和味道,没人谈论病情,在忙乱中仿佛忽略了那些病痛,只专注于做好这一餐饭。

一日三餐

传递着亲人间的情感

记者在采访中知道了几个故事。

赵敏(化名)来自陕南商洛,医院紧急进行了手术。12日已经是赵敏母亲住院的第4天了,这些天母亲一直吃的流食,前一天给母医院开了“共享厨房”,就动了自己做饭的念头。“老人家忙碌了一辈子,生病的时候起码得让她吃好。”赵敏说,母亲吃饭的口味一直比较重,连着吃了几天流食,老人一点胃口都没有了,明显感觉瘦了很多,眼窝都有些深陷了。12日上午听医生说母亲可以正常吃饭后,担心外面卖的大锅灶饭还是不合母亲胃口,她就告诉母亲,“今天中午就给你改善伙食,想吃啥我就给你做啥。”

西红柿鸡蛋面是母亲点的餐。11点刚过,赵敏就来到“共享厨房”,选好菜后,看到冰箱有肉丝,自己做主将午餐改成了西红柿鸡蛋肉丝面。“让她吃点肉,补充点能量。面条选了挂面,好消化一些。”说话间,工作人员已经将赵敏选好的肉菜称好了重量,加上一包挂面和制作费,一共11元,其他油、调料以及做饭用的水电等费用全部包含在内,可以做两个人的量。

平时忙着上班,自己也成了家,母亲住院前赵敏很少有机会亲自下厨给母亲做饭。在她看来,一日三餐,除了填饱肚子,更传递着亲人之间的情感。以前是母亲将爱传递给她,但这一顿西红柿鸡蛋肉丝面,是她对母亲的爱。肉丝倒入油锅里,伴着“刺啦”的声音,赵敏说:“希望她能吃得好,吃得好心情就会好一些,心情好了病情才会尽快好转。”

像赵敏这样的患者家属不在少数,他们匆忙来到厨房,做完饭又赶紧回到亲人身边,用陪伴给患病的亲人带去力量和安全感。

厨房里也不乏自己来做饭的病人,王娜(化名)就是其中之一。王娜是戴着帽子来到“共享厨房”的,手腕上系着一个住院环。王娜没说自己患什么病,医院来治疗,家里人没办法一直陪着,现在已经习惯了自己住院,自己照顾自己。住院的频次高了,时间长了,王娜对于外面卖的饭实在是吃腻了,也担心营养不足,但吃饭关乎自己身体的康复,马虎不得,还是得吃好些。“但凡住过院的人,都知道病人三餐之难。要么在外点餐,要么家里来回送饭。短期倒罢了,长期住院的病人,前者费用和营养不如人意,后者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太高。”做饭空当,王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说在外面吃一顿饭少说也要15元,但自己做饭,全部下来只用了7元,而且营养还很丰富。在病人和家属们眼中,这个“共享厨房”成了一个能传递爱、省钱的好地方。

在烹煮之间

病患和家属再次回到了“家”

11点到12点是做饭高峰期,不到一个小时,从“共享厨房”走出来的就有十几个人了。他们有的神情轻松,有的步调匆匆,但无一例外的,他们手中都提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番茄炒蛋、煮面条、酸汤米线、小米粥……“共享厨房”里的每一道饭菜,看似平常又不平常。虽不是山珍海味,却浓缩了父母之爱、子女之孝、夫妻之情,更寄托着这些患病的家庭回归平常生活的希望。“这里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飘着人间百味的‘共享厨房’,让我们抱着希望而来,带着饭香而返。”从厨房走出的患者家属说。

患病是每个人都不愿触碰的话题。但是不管哪个人患了什么病,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是什么?答案是吃饭。医院总务处处长于忠说,对于住院的患者来说,饮食要求较高,但医院由于病患众多,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满足太个性化的饮食需求。医院食堂是大锅烧制,无法满足一些患者清淡饮食等要求,很多病患又不愿意在外面吃饭。因此,医院决定为病患量身打造“共享厨房”,医院也能感受到“家的味道”。

记者了解到,医院“共享厨房”内的食材全部按照进价售卖,做到了完全不加价,只收取一些调料、水电等成本费,根据不同情况1元至3元不等。在卫生方面,医院安排专人搞卫生,定期对餐具、台面、地面消毒、做好垃圾分类、冰箱不定期清理等一系列举措。人来人往,医院希望让成千上万名求医的病患和他们的家属在这里尝到“家”的味道。

小小的“共享厨房”是患者和家属的“人世间”,同样的锅铲调料烹煮出百家味道,炊烟飘散间尽是人间苦辣酸甜。记者离开时,做饭声和人声依然嘈杂在一起,病患、家属离开弥医院病房,来到这个炊烟弥漫的“共享厨房”,在烹煮之间,他们再次回到了“家”,重拾生活中柴米油盐的鲜活感。

文/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马相

编辑:安之

审核:初墨、文岳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西安报业·西安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摘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