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年夜饭

北京最大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

开篇的话

一年天,一日三餐,共顿饭。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大年三十的年夜饭。父母精心烹制的美食用家的味道洗去一年奔波辛劳,带着强烈地域特色的菜品唤醒你的味觉定位系统,提醒你勿忘一方水土的滋养,最关键的是和你一起品尝这顿饭分享一年奋斗果实的,是血浓于水的亲人,是无论走向何处未敢放下的根。

年夜饭你和谁一起吃、吃的是什么、如何吃,映射的是你一年的生活轨迹和未来的前进方向,牵连的是延续多年的地方习俗和家族传统。关于年夜饭,想说的太多……

除夕夜,贵阳市百花山一小区,刘女士一家在吃团圆饭。记者张欢

腊味,年味

《舌尖上的中国》说:“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在我家,过年的时候吃永远是头等的大事,基本提前一个多月,妈妈就开始奔波乡下预定今年的“年猪肉”,而这其中,腊肉和香肠几乎是必不可少的。

在妈妈眼里,腊肉和香肠虽不是最隆重的菜品,却是最重要的佳肴。久而久之,在我们这一辈人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后,也认为无论桌上的菜肴如何变幻,档次如何提高,少了香肠腊肉,就少了年味。

说起“腊味”,贵州人年夜饭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恐怕唯有香肠和腊肉了。记得小的时候,每到过年,爷爷奶奶所在的村里每户都会杀年猪,都是自家养了一年的大肥猪。

此外,制作腊肉香肠也是咱们具有年味的习俗,只要看到家家户户挂起了腊肉香肠就知道快过年了。

制作年前“腊味”,妈妈每年都要下不少功夫。新鲜的猪肉用盐腌制一下,露天风干一下,然后便挂在灶台上,那个时候的农村没有什么沼气、煤气什么的,都是烧柴火。不出一月,每天靠着炊烟的熏制,美味的腊肉便制作好了。

至于香肠则是要比腊肉繁琐一些,新鲜的猪瘦肉与肥肉按照比例,配上辣椒面、花椒面、盐等作料,灌入处理好的猪小肠里面,然后挂在院子里面自然风干。经过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腊肉与香肠,可以吃上一年,想吃的时候割上一节,然后煮熟就可以食用了。

“对嘛,香肠腊肉整起才叫过年嘛!”贵州美酒相伴,杯觥交错中,我和家人聚在一起十多个人,度过了这个难忘的腊味新年。今年的年夜饭,最让我感觉幸福的是,成立了小家之后还可以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吃年夜饭,娘家婆家其乐融融。

年夜饭桌上的一道道菜,是年味儿,也是家的温暖。过完年后,父母长辈也要让离家的人带上几节香肠和腊肉,而那带上的也不仅仅是腊味,而是家的味道,更是对亲人的惦念。

(罗欢)

别样的年夜饭

今年的年夜饭与往年不同,二十多年来,我第一次离开家到别处过年,吃了一顿不一样的年夜饭。

和男朋友谈了6年恋爱,每年都邀请我去他家过年,今年终于成行。

虽然安顺与铜仁隔了多公里,但口味还是很相似的,年夜饭也是如此。过年为了热闹一些,男朋友的小姨特地邀请我们和她到城郊的院子一起过年。走进小姨家的院子,她正在灶前忙碌,这是赶在年前修筑的可以放下两口大锅的灶台。一口锅里炖着鸡肉,另一口蒸着红红的腊肉和金黄色的蛋卷。不断地添柴加火,就能感受到这两口大锅的魅力。一盘盘香味扑鼻的菜就从里面端出来,过年有了这两口大锅,做十个人的饭菜都十分给力,这是电磁炉或者燃气灶不能比拟的。

当餐桌上摆满各种菜式时,大家围坐在一起,说祝福语,听顺利的话,对于中国人来讲,一年的终结在此,一年的开始也在此,这充满仪式感的一刻在餐桌上实现。这是西方分餐制不能达到的效果,亲友们互相夹着菜,不失为一种亲切的交流方式。一片肉上便能传递热情和关切,把陌生和拘谨消除。

这顿年夜饭从黄昏吃到夜晚,从夜晚到了深夜,直至十二点,当夜空中烟花四散,耳边响起轰鸣的礼炮声,跨到了农历新年。对于我来说,这一顿年夜饭,也是在给过去画个句号,给未来画个冒号。

(陈小英)

六哥做的年夜饭

“红烧鱼、拌皮蛋、清炒小虾、蒸熏腊肉……”今年过年,对于全家人来说,大家最为高兴的是莫过于吃上了六哥亲自下厨做的年夜饭。

大家高兴的理由是终于在过年的时候见着六哥这个人,一家人在过年时真正得以团聚。另外,还可以偷个懒,毕竟,咱六哥学过厨,该使唤还得使唤。

六哥是妻子的堂哥,初中便跑到浙江打工,已经近十年没有回到六枝老家。

今年年初,六哥回到老家,大家借着盼望着多年的团圆的期望,一致决定由多年未能与大家团聚的还学过厨的六哥下厨,大家坐享其成。

为弥补多年没回家的内疚心情,六哥亲自备办各式材料,短短半天时间,六哥便将一桌十多人吃的年夜饭备办上桌,红烧鱼、三鲜汤、蒸香肠、腊肉、猪脚等家常菜应有尽有。

十年一品是家常,家人幸福终团圆。大家一边吃,一边夸奖:虽是家常菜,但是厨师风,希望明年继续吃上老六做的年夜饭。

(木公)

年夜饭,要与家人慢慢品

三年前,父亲生了一场罕见的重病,术后虽然保住了命,腿脚不灵的后遗症却影响了他的行动自由,以及那每一年都会提前忙碌筹备的年夜饭。然后,就算如此,从前线退居幕后的他,变身坐镇在指挥前线,列菜谱开原材料的名录,用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年夜饭的筹备中来。

今年三十夜,在经过一番思想工作后,爸爸终于决定在生病后第一次杵着拐棍走出家门过年,来到公婆家一起吃年夜饭。两家人开开心心拉了家常,吃了年饭。虽然还是照例的那些家乡特色菜,但团圆的分量却加了重量。和四个老人家在一起,听他们拉家常,对每一道颇需要点功夫和时间的菜肴发表点评,像真正的大厨一样各抒己见,坚持自己的看法,这顿不变中却有着变化的年夜饭,在我心中的分量也不言而喻,而之前长在心中的皱纹也似乎被这些温暖的日常悄悄抚平。

也许,年夜饭对我们而言,和谁吃比吃什么会越来越重要。希望余下的每一年年夜饭,都能与挚爱的亲人一起,慢慢品,慢慢尝。

(王迪)

年夜饭不喝汤

石阡杜氏侗家人吃年夜饭时,有个特别的习俗——不准喝汤。

这个习俗还得从八百年前说起。据民间传说,宋朝末期,金头和尚策动苗民造反,徽宗皇帝便委派杜都督大将军从开封率十万大军出征思州,清剿叛乱。

出征期间,关键的一场战役正遇除夕,年夜饭后便要出征,如果天降暴雨,将会大大影响出征的效果。大将军便摆祭坛求老天保佑大军出征不下雨,并命令部队吃年夜饭不准喝汤。结果,打仗时果真没下雨,大军顺利清剿了叛乱。之后,年夜饭不喝汤的禁令便延续下去。

后来,因改朝换代,杜都督大将军率大军沿平息叛乱沿线安家为民,石阡杜氏侗家人为纪念入黔始祖杜都督大将军,过年不喝汤的习俗便一直相传。

(杜高富)

大年三十不泡汤

那是家里最穷困的时候,但父母还是痛下决心,买下一栋木板房。记得盖房顶时,原本朗朗晴天的午后,突然电闪雷鸣起来,随着浓雾从对面的山头罩过来,噼噼啪啪的大雨也猛烈而至。好不容易盖到一半的房顶,就那样戛然而止了。我忘记了父亲当时的表情,但肯定是无奈而阴郁的。

从那时起,我知道,之所以请大工程时下雨,一定是头一年大年三十吃饭泡汤了。

大年三十不泡汤,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

但无论多么坚硬的信条,其实都有改变的时候。对于大年三十泡汤的反叛,我记得最深的,是叔叔的反抗。当时应该是叔叔读完了初中,或者到外面打工回来后,就不再那么遵守这一信条了。

每到吃年夜饭时,母亲刚说不能泡汤,他便故意往自己的碗里加,还煞有介事地批评母亲迷信。母亲显然是不乐意的,但年复一年,她似乎也不再坚持了。

(赵毫)

来源:贵州都市报

编辑:皮亚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53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