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天地宽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工
一场波澜壮阔的大迁徙,改变了中华大地近千万人的命运。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万余套,实现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万人。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从搬出穷山沟,到开启新生活,各地始终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全过程,凝心聚力打好搬迁战,统筹资源做好社区治理,千方百计带动群众增收,让众多贫困群众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干群携手“挪穷窝”
“把我小组长的帽子拿掉也坚决不搬!”几个月前,在海拔多米的大山里,云南怒江州泸水市古登乡马垮底村傈僳族村民贵生子曾放下这样的“狠话”。
莽莽群山,阻断了山里人的脚步和眼界,世代贫困如影随形,搬迁,成了唯一出路。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却喂不饱一家人的肚子,这种日子贵生子早就过怕了,可一想到离开,他又犹豫了:自己年纪大了,又不懂汉语,到了城里怎么生活?搬下去后不能种地,一家人靠什么维持生计?……
重重顾虑阻滞了群众的搬迁步伐,截至今年2月20日,马垮底村尚有82户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村民选择不搬。
不实现应搬尽搬,脱贫致富、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话。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怒江州在现有驻村扶贫工作队和下沉党员干部的基础上,再派名有驻村工作经历、懂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精锐力量组成15支背包工作队,奔赴80个未出列村,进驻尚未分房入住的贫困户中,逐村攻坚、逐户销号,向全部搬迁入住的目标发起总攻。
一次不行,那就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连续几个晚上,背包工作队员在贵生子家的火塘边和他一直聊到后半夜,把手机里拍摄的新居照片展示给他看,又从住房、就业,到医疗、教育,一笔笔给他算经济账。最终,贵生子同意举家搬迁进城,还按照傈僳族的最高礼节,招待队员们吃了一顿羊肉汤。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搬不动山就搬人,各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迅速集结,以愚公移山的劲头挺进深山峡谷,挺进最贫困的地方,誓将群众挪出“穷窝”。
贵州铜仁市沿河县锯齿山下的老百姓不会忘记,大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文伟红走村串户忙碌的身影。大坪村全村多人,多户村民举家外出在遵义市湄潭县和湖北省当阳市务工。为了精准识别搬迁户,把政策宣传到位,为搬迁打好基础,文伟红不远千里,带队奔赴外地。全村搬迁人,多数都是他上门动员。然而,因走访贫困户途中的一场意外,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5岁,再也兑现不了对父母的诺言。
在海拔2米的崇山峻岭间,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结构乡大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天艳曾和同事来到这里的拨拉组苗寨,动员并帮助乡亲搬迁。搬家时,80名干部手拉肩驮,把32户老少群众,连同他们的家具,用15天时间搬了出来。“干部脱皮,群众脱贫。”李天艳说。
大动员、大搬迁、大建设,各级党员干部用汗水甚至生命缔造了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个奇迹,帮助众多群众迈出了摆脱贫困的第一步。“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石头缝里不出苗,熬干汗水吃不饱”的穷苦岁月被抛进历史的尘埃里。
秋日艳阳下,贵州黔西南州册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高洛新市民居住区,一幢幢规划有序的楼房鳞次栉比,绿荫下回荡着人们爽朗的说笑声。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从双江镇央绕村伟细组搬迁下来的罗元安感慨不已:“是干部们用真情打动了我,让我来到县城、住进新房、过上了新生活。”
锻造“主心骨”,开启新生活
从“山头”到“城头”,由村民变居民,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甚至带来了“一搬跨千年”的转变。普通人眼里的生活琐事,对搬迁群众来说,却是关系他们能否留得住的大事。
柴火灶变成电磁炉,铁锅变成电饭煲,搓衣板升级成全自动洗衣机……今年5月12日,在四川凉山州的大山里住了大半辈子的吉格日史搬进昭觉县沐恩邸社区。然而,兴奋过后,她很快陷入尴尬:儿女不在身边又不识字的她,对这些电器连碰都不敢碰,只好用开水冲燕麦当饭吃度过了第一个星期。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必须依靠党建的力量。
沐恩邸社区在搬迁群众入户前就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从群众入住第一天起,临时党支部就开始走家串户,一边手把手教,一边挖掘居民骨干,培养楼栋长。
入住新家一周后,初中文化的莫色阿且被选为55栋的楼栋长,成了吉格日史的帮扶责任人。一连两个多月,他每天都到吉格日史家里教她使用电器,还将使用步骤用吉格日史能看懂的符号和文字写下来,贴在每个电器旁边,就这样一步步教会了她。
群众搬到哪,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跟进到哪。各地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在集中安置地设立党组织,配强干部队伍,锻造搬迁群众“主心骨”。
广西河池市环江县在安置点建立县、乡、社区、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党群服务网络,通过便民服务手册、邻里亲情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