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大功劳医疗辐射知多少陕西科技
准确的诊断是一切治疗的基础,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要求“视触叩听”,只是面对藏在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传统的检查手法永远只能“隔皮猜瓜”,特别是对于小宝宝们,既不能准确地描述身体不适,也不能很好地配合身体检查,各类仪器检查更是非常重要。为了详细判断疾病的原因和严重程度,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让医生间接地观察体内器官的病变情况,而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更是有许多传统的外科手术可以在影像引导下经由不开刀的介入治疗完成。但是,一提到拍片子、做CT,辐射总是个宝爸宝妈们心里绕不过去的坎。医疗辐射的剂量到底有多大?常规的检查、治疗会不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扫清这些跟辐射有关的疑虑!生活中的辐射“零辐射”、“低辐射”、“防辐射”…这类标签常常出现在各类电器的广告中,但是,手机、电脑、路由器等常见电器产生的都是以电磁辐射为主的非电离辐射,只会让物质内的粒子震动、温度上升,并且它们的强度有国家标准严格控制,对人体几乎没有影响。而我们所担心的有害辐射,通常是指电离辐射,它作用于人体时,有一定几率破坏细胞结构或DNA链条,从而引发危害。举例来讲,非电离辐射就像是沙尘,在没有形成沙尘暴的情况下,吹在身上并不会有明显作用,而电离辐射就像子弹,打中就会受伤,击中要害则会导致细胞死亡。电离辐射的确会对细胞造成损害,但这种损害并不一定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事实上,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许多放射性核素,每个人都在持续接受着天然存在的电离辐射,而我们的身体也马不停蹄地修复着辐射造成的损伤。对于儿童群体,国内尚无相关防护标准出台,而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指出,对于各组织器官,mSv是一个相对安全的临界值。因此,要正确认识辐射,就必须明确各种辐射的剂量。人们每年从大自然中受到的辐射量平均为3.1mSv,由于放射同位素在一些物质中相对富集,如大理石中的镭、钍、钾和天然气中的氡等,因此,城市居民每年受到的平均辐射量更大,约为4.4mSv。很多日常活动也会增加我们受到的辐射,每天吸一包烟,每年将增加约2mSv的辐射剂量;每坐1小时飞机,会增加约0.mSv的辐射剂量;甚至每吃1根香蕉,由于放射性钾的存在,都会受到约0.1uSv的辐射。这样说来,电离辐射和我们叶也算是老相识了。X线摄片X线摄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成像速度很快,宝宝们不用长时间一动不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需镇静。简单地讲,X线摄片就是用X射线“咔嚓”一声给身体的特定部位拍一张照片,而宝宝们在辐射下暴露的时间也如同相机快门一样,仅有几十分之一秒。根据孩子的体重及人体组织对辐射的吸收特性的差异,不同部位的X线摄片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不尽相同。看牙时拍摄的小牙片,本身受辐射面积就很小,而射线路径上也以骨组织为主,不易受到辐射损伤,因此,它的辐射吸收剂量仅有0.mSv,与1小时的飞机旅行相当。受了外伤或评估生长发育测定骨龄时进行的四肢骨骼摄片,因为骨头更加粗壮,X射线的强度也需要相应增加,即便如此,辐射吸收剂量也不会超过0.1mSv。咳嗽、气喘时少不了的胸片,因为受辐射面积大,组织也要厚上许多,它的辐射吸收剂量相对要大一些,约为0.02mSv,但与安全限值也相差好几个数量级。腹痛、呕吐为了排除肠梗阻时需要拍摄腹部立位片,由于无法避开生殖系统等对辐射较为敏感的组织,辐射吸收剂量约为0.7mSv。越是年龄小的宝宝,病情变化越是迅速,有时需要一周一次甚至一周数次地拍摄X线片。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普通X线摄片的辐射剂量已经非常有限,相较之下,能够通过影像检查及时追踪疾病的动态改变并作出治疗上的调整,对宝宝的健康利大于弊。CT尽管X线摄片检查速度快、辐射剂量小,但在面对较为复杂的疾病时,受限于成像原理,无法准确的反映病灶的三维位置、毗邻结构等情况。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大箱子,X线摄片就是让箱子的包装和里面的内容全部变得半透明,然后从正面或侧面拍一张照片;而CT在此基础上,还会绕着箱子一层一层地拍上几十甚至上百张照片,这样一来,无论多么精细的结构,都能够一览无余地展现在眼前。然而,不可避免的,伴随成像精度的提升,辐射剂量同样会有明显增长。如果宝宝不慎碰伤头部,或是发烧时间长、精神差,又或者是出现抽搐等情况时,颅脑CT往往是需要优先完成的检查,而头部的辐射敏感组织相对较少,辐射吸收剂量一般为2-6mSv。当宝宝咳嗽、发烧时间长,特别是有可能呛入异物时,胸部CT能够显示肺部炎症侵犯的位置和程度,并能够判断是否存在气道阻塞,意义重大,它的辐射吸收剂量通常为4-8mSv。在出现发烧原因不明、腹痛腹胀明显等情况时,腹部CT是发现深处病变的有效手段,由于生殖系统的存在,它的辐射剂量也是CT检查中最高的,通常为8-12mSv。除了辐射剂量更大以外,进行CT检查时,还需要让宝宝们维持1至10分钟平卧不动,如果哭闹难以安抚,往往需要在检查前进行镇静。因此,对于儿科医生们来说,CT并不是首选的检查方式,当医生建议孩子做CT时,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指经由血管、食道、尿道等人体自然腔道,利用导管在影像的引导下进入心脏、胃、膀胱等器官,进行封堵、切除、扩张等操作的治疗方法。相较传统外科手术,介入治疗不会破坏器官的本身结构,不影响周围组织,体表不留手术疤痕,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在符合适应征的前提下,既有“里子”,也有“面子”。介入治疗中,导管进入人体后,需要通过X光透视来观察导管行进的路径,在采取封堵、切除等操作时更是要求严密的监视,但这些关键操作在仅仅只是整台手术的一部分,相应的,实际的辐射暴露时间也并不会很长。此外,手术中还会使用铅玻璃板、铅帽等防护设备尽可能地隔绝无关部位的照射,让宝宝们受到的辐射剂量进一步减少。以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封堵为例,从开始麻醉,到苏醒离开手术室,一般需要2-3个小时,在手术台上的时间只占其中的1-2小时,而真正有X射线的曝光时间,仅仅5-20分钟。此外,医生们还会根据宝宝们的高矮胖瘦,尽可能选择最小的辐射强度,整个手术过程中,射线的剂量也会严格地测量并记录。因为射线强度、宝宝年龄及手术部位的不同,介入治疗中记录的是X光机所发射的辐射剂量,需要经过换算,才能得到辐射吸收剂量。仍然以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封堵为例,一台手术的累计辐射发射剂量通常为15-mGy,根据下面的表格进行换算,不同年龄的宝宝,辐射吸收剂量为0.2-4.0mSv,仅仅和一次胸部CT相当。所以,在面对传统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抉择时,辐射损伤不应该是宝爸宝妈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保护器官的天然结构、减少手术的损伤、避免显眼位置的疤痕,这些具有长远影响的因素才是重中之重。磁共振、彩超检查磁共振、彩超检查都是没有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同样各有所长,也有各自的局限性。磁共振适合扫描结构精细的软组织,例如颅脑、脊髓、关节等,而对于含有大量气体的肺部及消化系统并不适用。并且,由于检查时间长、噪声大,对于年龄小不能配合的宝宝,为了保持检查过程中身体位置相对固定,需要进行高质量的镇静。同时,磁共振费用较高,排队等待时间长,因此,适应症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进行成像,能够动态地观察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和活动情况,还能通过多普勒效应间接观测血流动力学血流情况,在心血管、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面对结构疏松的肺部、结构复杂的脑部等器官,超声检查则不作为常规方法。彩超则无能为力。医学诊疗始终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一切有辐射、有创伤的检查与治疗都是为了让宝宝们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况且,常规的医学影像学检查辐射剂量非常有限,因为担心辐射损伤而延误诊疗时机,无异于因噎废食。对宝爸宝妈们来说,了解医学知识,是为了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顾虑,在面对复杂的疾病时,务必要相信医生们的专业判断,在父母、孩子与医生间搭建起信任的桥梁,帮助孩子早日康复、快乐康复!(西安医院心血管内科刘力达)
作者:刘力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