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退休大爷和老伴不愿随儿进城,隐居山里

张大爷,今年83岁,山西晋南中条山腹地一小山村人,高中毕业后被选派到县农机总站做一名拖拉机手,后来农机总站分解到各个公社农机站,由于他维修技术过硬,被调往农机修理厂从事维修工作,直到86年他退休儿子顶替后,他回到家乡,重新又做起了农民,他调侃道“参加工作时是半个农民。退休后是全职农民。”图为张大爷在房子门口。

远远望去,张大爷居住的三间高低不一房子独立处在田地之间,房子的门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显得非常喜气。据大爷讲,门上对联发淡色的小房子是土地承包后盖的,是为了碾晒谷物方便。由于巷道狭窄,车辆进出不方便,他就在小房子边又盖了间房子,老两口在这砖房一住就是30多年。

房前有棵碗口粗的大杏树,枝叶茂盛挂满果子,大爷在树下用砖支撑块水泥板,旁边放两个水泥墩子,水泥板就是他的吃饭、乘凉的桌子,大树旁边有个小窝棚,一条拴着绳子的大黄狗大概是听到外面有众人说话声,突然从小窝棚里窜出警惕地看着外面。

两位老人热情地问吃问的,并拿出小板凳让摄影师坐在树下乘凉,大爷陪大妈刚从邻村诊所回来,大妈在屋里在收拾家务活。张大爷说,现在看病真方便,直接就能在诊所报销,不用来回去镇上办理报销手续,现在政策就是好。

张大爷自从退休后,和老伴精心耕种这责任田,俭吃省用帮儿子在城里盖了房子,帮孙子娶了媳妇,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两口从事地里的农活有些力不从心,他就在3亩多地里栽了些花椒树,核桃树、桃树、葡萄树,树行间种了些红薯、青菜,在地边还种了些菜籽,张大爷说,地里种的是五花八门,现在年龄大了,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权当锻炼身体。图为张大爷种的大葱。

张大爷种的葡萄树,已经有了花蕾,他说,由于干旱地里的庄稼和果树长势不是太好。他这用水主要是从后山沟里引的泉水,维持生活使用是没问题的,如果灌溉就有点紧张了,特别是遇到天旱时。

张大爷所处的山村属于黄土塬,干旱困扰着以种地为生的农民,由于受到气候制约,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谋生。张大爷栽的红薯苗,由于干旱缺水红薯苗长得参差不齐。他说种了这么多的果树、青菜、小麦能收多少算多少,吃不完的都给儿子带回城里了。

影友们和大爷热闹地聊着天,大妈从家里拿出了储存7个多月的“稀罕物”----柿饼,你们远道而来家里还有些好吃的,只是有点不好了,给你们吃,怕你们笑话,一位影友急忙地对大妈说道,我们不怕的。图为大妈端满一碗柿饼走出房间。

每年的10月份左右,柿子成熟后旋皮晾晒,经过一个月捂霜,就可上市,柿饼在当地深受人们的喜爱,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由于天热,储存时间较长,大妈的柿饼有点发硬,入口不是那么绵甜。影友表示,在这个季节能吃到大妈储存的柿饼实属少见,大妈家里有几棵柿子树每年都要晒些柿饼给儿孙带回城里。

5月份成熟的杏已经上市,张大爷房门前的杏是6、7月份才能成熟,这棵杏树已有10多年了,从来没打过农药,纯属于自然生长,等到杏熟时,你们一定要来品尝哦。”影友们被老人的热情所感动纷纷表示一定要来看望您和大妈的。图为大爷房前正在生长的青杏。

大妈说,儿子今年56岁,孙子30多岁了都在城里上班,他们最爱吃她烧柴火蒸的馒头,大妈每隔几天就要用身后的笼节蒸一大锅馒头,等待星期天儿孙回家来带走。大妈说,这么多年为了给儿子一家人蒸馍,她置办了7、8个笼节。

在影友们和老两口七嘴八舌地聊着天,从大妈的口中得知,她这几天遇到喜事了非常开心,原来,大妈的孙子最近又添了个大胖小子,大妈手里拿的相片是儿子上礼拜天把孙子满月照片带着大妈的,等孩子稍微大点带老两口去城里看重孙子,大妈喜悦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

儿子嫌大妈在土灶上做饭太麻烦,给大妈买了一套电器做饭炉灶,大妈平时做饭用的是电磁灶,既干净卫生快捷,还不用麻烦去生火,只有蒸馍时用的是土灶。

每到周末,大妈就用这个土灶,烧柴火蒸馍,儿孙们喜欢大妈纯手工蒸的馍馍,他们说吃着香味道纯正。图为大妈把土灶搬到房子前面准备生火。

儿子多次劝老两口进城一起生活,大爷执意要住在村边这间老房子里,儿子为了回家后能住在老人身边,在去年夏季,特意在大爷所住的老房子边盖了一间新房子,连同大爷的老房子一起装修了。图为大妈在明亮洁白的老房子里准备午饭。

张大爷趁着天气晴朗气温炎热,把刚出地不就得菜籽摊开晾晒,影友们欲帮他,被他拒绝,“就这么一点还不够我干,等晒干了再把菜籽打出来,抽时间把菜籽榨成油,等儿子回来给他带些。”影友们不便再打扰大爷大妈平静的生活,带着老人的淳朴之情继续行走在乡村记录朴实而又令人感动的乡村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02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